查看原文
其他

2021究竟意味着什么?牛津中国论坛年度回顾

牛津中国论坛 OCF论坛 2022-03-16

2021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家国天下的一些伟大日子

也意味着个人成长路上的一些深浅脚印。

意味着国际格局悄无声息地剧烈变化

也意味着旧巷小楼里的生活不急不缓地延续。

意味着经济发展漾起的涟漪

也意味着再度拼命站起的勇气

意味着反垄断,意味着双减。

意味着竞争,也意味着和解

意味着逝去,也意味着重建

意味着新的科技和新的财富一路高歌猛进


——也意味着我们的时间之船迎风远航,摸索着航行于名为未来的白茫茫海域里。


2021年,牛津中国论坛(OCF)于3月举办了2021第八届牛津中国论坛,于9月举办了2021伦敦政经-牛津中国论坛


我们,同你们一起在时代的迷雾中。怀揣着古老的求知欲与对未来的期冀,坚持从多元化角度探寻中国与世界未来发展的前景之路,对当代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各领域进行深度探讨。


通过回顾2021年的论坛历程,希望能启发正在读本文的你,对中外困境与机遇形成自己的认知,并对即将到来的2022年开始新的思索与憧憬。


01 牛津中国论坛

今日青年,明日世界


2021年3月19日至22日,以“今日青年,明日世界”为主题,第八届牛津中国论坛在线上圆满举行。尽管世界仍笼罩在新冠疫情之中,但疫情的阴翳挡不住群贤毕至的盛况,连绵的英伦阴雨拦不住线上观众的似火热情。



论坛开幕式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呼吁年轻人应该通过全球公民的思维,热情并富有同情的心以及引领进步的勇气为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他也期待着年轻人能从论坛中获得解决具体问题的灵感。2021牛津中国论坛主席梁皓喆随后进行了开幕式致辞,他呼吁社会各界聆听年轻人的声音,学习年轻人热情求新的精神,支持年轻人去承载“一个世纪的光芒”。


论坛共分为中华文化、内卷、饭圈、女性主义、青年与国际事务、科技和喜剧七大分论坛以这些社会关切话题为切入点,剖析更深层次的中国社会变化。



中华文化分论坛

“人间流转,汉唐犹在”

中华文化分论坛,许知远、王澍、汪悦进、王珮瑜、囚牛等嘉宾以“人间流转,汉唐犹在”为主题,深度探讨了中华文化“遗忘过去——记忆过去——去向未来”的发展脉络。在急速现代化,向西方看齐的过程中,我们曾“逃离”或“遗忘”了中华传统文化。“传统这个东西,如果碰到的时候让你心中一动,眼眶湿润,又有点想哭,它死不了的。”因此,发扬传统文化需要从重新“记忆过去”开始。


重新思考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本身作为目的,方能坦诚地接受其局限,也能深刻了解其宝贵之处。


内卷分论坛

后浪之下:越来越卷的喧嚣

内卷分论坛中,嘉宾们分享了对于“内卷”这一现象的不同理解。牛津大学项飙教授表示,这一热词的背后反映了在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年轻人的焦虑。经济学家管清友博士则认为内卷是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所致。北大教育学院刘云杉教授以及导演郑琼女士也从各自的专业角度表达了观点。


“内卷”其实是中国社会共有的一种浮躁和焦虑,关键问题不在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坚定的信仰支持自己面对困境。


饭圈分论坛

漫谈当代青年与粉丝文化

饭圈分论坛回顾了饭圈的发展历程,南加大传播学教授亨利 · 詹金斯、首都师范大学讲师兼Coser林品、曾一果教授、许苗苗等嘉宾参与了这一板块的讨论。饭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的爱好参与者群体,现代粉丝是热情、与社会接轨和有创造力与鉴别能力的消费者。当代资本与互联网平台创造了线上与线下多元化的互动,而这为饭圈的爆发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饭圈是把双刃剑,在新闻中常见的负面评价之外,于一些盗版、抄袭猖獗的领域,饭圈还具有有效抗击侵权的正面效果。


女性主义分论坛

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分论坛,中国性别史学家陈雁、牛津大学女性主义学者唐凌、微博女性权益KOL弦子和“月季计划”组织者彭琬芊分别阐述了自己对于“当代中国女性主义”这一主题的深刻思考。助人者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女性权益的保护尤为重要。而城市女性与农村女性的隔阂则源自于话语权和资源的失衡。与此同时,女性主义的实践需要学术、艺术与行动三者结合来进行。


性别平等事业的重要性再次得到了强调:性别平等不仅仅是一项基本权利,还是人类繁荣发展的基础。


青年与国际事务分论坛

我们,掌舵蓝星

青年与国际事务分论坛的讨论中,以CCG全球化智库秘书长苗绿女士、极地保护专家姚松乔和青年气候行动者张佳萱为代表的嘉宾们分享了各自对“世界公民”这一概念的理解。中国青年,想要做一名胸怀天下的世界公民,需要具备同理心,尊重不同的文化与多元的价值,并切身处地去感受贫穷与不公义的情况。


在国际事务当中,与其被动地接受,不如主动做一个创变者。


科技分论坛

从人工智能到应对全球疫情

科技分论坛的讨论中,北大哲学系教授何怀宏、人大法学副教授郭锐博士、Walsh教授、Russell教授等嘉宾纷纷谈及了自身对于人工智能的看法。以创造秩序的思考为前提,人工智能事业将面临因果联系难题,终极准则难题,和理解其主体意识的难题。


认为未来不会有比人类更智慧的机器是自负的,我们应该把人工智能系统建立在一个以人类利益为唯一目标的基础上。


喜剧分论坛

一件异常”严肃“的事

喜剧分论坛从四位喜剧艺术家——黄西、Ben、Olga、Yuriko——各异的人生经历切入,探索“笑”背后的故事与意义。人们常常低估了脱口秀里包含的信息量和教育意义,在喜剧的逻辑中,勇于做自己才是重中之重。


一个笑话的背后是一个人的自传,从不同的脱口秀故事中,我们也在体验他者的人生。


2021牛津中国论坛还组织了两场分享。第一场,作家南派三叔揭秘了其创作背后的故事,带领观众一齐探索三叔的写作宇宙。第二场,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根与芽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大学生环境意识与行动力的调查报告


论坛闭幕式上,特邀嘉宾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Marco Lambertini从生态与物种保护的角度发表了演讲。保护自然并不仅仅是一个环境和生态问题,它更是一个经济和公平问题。我们应当停止认为自然给予的一切理所当然。


2021牛津中国论坛闭幕后,论坛又进行了六次嘉宾返场活动,通过OCF官方抖音直播间与观众互动,面对面深入讨论了论坛中引发热议的话题。这六位嘉宾分别是来自喜剧分论坛的黄西、中华文化分论坛的王珮瑜和囚牛、青年与国际事务分论坛的多位嘉宾、内卷分论坛的管清友和科技分论坛的郭锐。

02 伦敦政经-牛津中国论坛

时代的地平线:当今中国的困惑与求索

2021伦敦政经-牛津中国论坛以“时代的地平线:当今中国的困惑与求索”为主题,于9月18日至9月20日在上海浦东丽思卡尔顿酒店顺利举行。论坛以知识为抓手,以沟通作武器,探索中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试图在时代迷雾中寻找一条不惑之路。


论坛主旨演讲中,著名经济学家金刻羽认为:“衡量年轻人的的成功与否还反应在对社会是否做了贡献。很多年轻人对现在的种种不确定性有畏惧心理,不可预料的地缘政治的演变和国际形势的变革。相信社会走向共同富裕、共同竞争,朝着创业、就业、寻求生活和工作的意义的宏大目标砥砺前行


开幕式上,伦敦政经中国论坛主席杨晨昱与牛津中国论坛主席蔡子熙发表开幕演讲,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探讨了当今青年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态度,并强调了理性思考、情感共鸣与切实行动间的关联。


论坛共分为区域经济、数字经济、绿色金融、公益、文化五大分论坛,展望人与时代发展的未来方向。



区域经济分论坛

关于未来的突围,区域差异与发展

区域经济分论坛,朱平芳、管清友、薛领、龙瀛、杨帆等专家围绕着“区域差异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数字产业协调发展与促进机会均等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必由之路。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而提高地方品质是落实人才驱动的第一要义。国土空间规划与区域发展重塑间的关系、教育在缩小区域间差异中的影响亦俱为讨论要点。


人们应客观包容地看待地区发展差距,但缩小这一差距是国家的必要目标


数字经济分论坛

互联网平台,反垄断规制与创新驱动

数字经济分论坛,嘉宾钟鸿钧、杨东、程实、江溯和朱军围绕着“反垄断规制和创新驱动”和“元宇宙”等话题进行了有趣的交流。正在发生的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变革将会对人类社会造成本质的影响。行业监管、创新增长点、跨界运营和平台覆盖等问题将成为智慧城市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挑战。


打破中国移动互联网底层需求侧的垄断是促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刻不容缓的大事。


绿色金融分论坛

投资与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新趋势

绿色金融分论坛则着墨于“绿色金融的发展新趋势”。参与讨论的嘉宾有王文、王遥、叶强生、杜洋、颜盛等。双碳目标实现进程“道阻且长”,金融业的当务之急是在碳中和时代制定自身的适应性战略。投资界和企业界对碳中和相关领域的跟进需要国家政策加以引导,更需要积极增长预期的吸引。


实现碳中和的过程是巨大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模式的革命和升级的过程。


公益分论坛

来自东方的善,公益本土化与有效性

公益分论坛聚焦于“公益本土化与有效性”,着重探讨了在现有的公益模式下,该如何促进公众正确理解公益,并让公益有效落地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徐家良教授、资深公益人李劲先生、复旦大学俞志元教授以及MyH2O吾水平台创始人任晓媛女士参与其中。无效的公益可能是由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对接、服务的人群或地域错位、服务方式不适配等问题引起的。


公益不仅要发现和解决个别问题,还需要促进成功方案向公共政策的转变。


文化研讨会

文化产业数字化,艺术与娱乐再定义

文化研讨会中,复旦大学孟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姜宇辉教授、UCCA副馆长尤洋、短视频研究专家赵晖教授、“我是谜”创始人刘洵梦先生、OPPO校园负责人梅力等嘉宾在游戏、短视频等话题上进行了思想碰撞。电子游戏是未来的公共空间,也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欲望机器,而短视频则作为符号引发了当代“精神交往革命”,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别样的变革。


文化形式的交融在短视频影响下变得动态,短视频作为大流量载体成就了新的空间。


特邀对谈:张维为

辩以明曲直,论以立正义

在特邀嘉宾复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与牛津学生代表2020年牛津中国论坛主席刘百川的对谈环节中,张维为表示,中国作为唯一的文明型国家,应树立高度的文化和制度自信,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辩证看待海外经验和西方理论。关于民族主义,中国政府的理性能够保证国家政策独立于民间思潮,人们应充分相信政府,无需过度担忧民族主义的发展。


03 独立活动

延续好奇,探讨多元

2021年,牛津中国论坛推出“独立活动”系列企划,旨在非论坛期间,通过线上讲座、独立访谈、圆桌讨论等各种形式,延续对未知的好奇,探讨多元的主题。迄今为止,OCF已成功举办七场独立活动


线上讲座:周雪光教授——中国政府组织的空间层级分流

圆桌论坛:用“公益”推动教育公平——畅谈中国教育公益的过往与未来

专题访谈:朱大可专访——一个“异乡人”的“神话财富”(神话/科幻/儿童教育)

圆桌论坛:女性主义与电影——电影中的女性社会群像

圆桌论坛:新时代的“造物主”?生命科技的哲学挑战(生物科技/哲学/心理学)

圆桌论坛:中华文化在异乡——文化出海面面观(文化碰撞/软实力/国界与商业性)

圆桌论坛:女性主义与艺术——过去、现在和未来

2021年是世界经历大变局后的“整修”之年,牛津中国论坛秉承着打造增进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国际性学术论坛的宗旨,成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2022年,让我们继续携手,期待更多的跨界思想碰撞与更深刻的时代思考,在变化中憧憬未来。


感谢各位观众、各位论坛成员、各位合作伙伴一直以来的密切关注与大力支持!


添加牛津中国论坛小助手,加入2022牛津中国论坛活动群,获取最新活动咨询。


论坛的文字整理、视频回顾等内容,正在各官方账号持续更新。欢迎关注牛津中国论坛(OCF论坛)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号、官方抖音直播号、官方知乎平台、官方头条账号、官方小红书平台、官方B站账号。更多精彩内容即将发布,敬请期待!

合作联络

general@oxchina.org

写作 / 曹雨萱 唐楚涵 龚少君 黄海薇

视觉 / 蔡子熙 戴智博 黄海薇

审阅 / 蔡子熙 曹雨萱

官方网站:oxchina.net

新浪微博:OCF论坛

知乎专栏:牛津中国论坛

Bilibili:牛津中国论坛

YouTube:Oxford China Forum

抖音:OxfordChinaForum

小红书:Oxford China Foru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